老红军路春(赵丹饰)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准备创建伐木场,他的想法得到老战友詹国才(高博饰)和烈士女儿山雀(祝希娟饰)的支持。不久,一批上海知青来到林场,路春考虑他们初来乍到,要想留住他们,就必须让他们爱上林区。他从生活上无微不致地关心他们,并让山雀担任他们的组长。随着时间推移,青年们思想产生了变化,有的能安心工作,有的则轻视体力劳动,认为伐木工作对知识青年来说是大材小用。路春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耐心地做说服教育工作,多数青年能安心工作,徐英(吴文华饰)进步尤为明显,她耐心帮助好高婺远的寄望(黄达亮饰),把他带到烈士墓前进行反思,寄望终于清醒过来...... 导演 :钱千里编剧:集体创作 俞石执笔摄影:朱静美工:黄剑锋编曲:程茹辛 殷敏录音:陆仲伯化妆:周梦蕾剪辑:侯佩珍演奏:苏州专区锡剧团音乐组演出:苏州专区锡剧团妇女队长姚根娣,大公无私,热爱集体。生产队为了在雨前施肥,争取亩产千斤稻,急需要一批肥料。姚根娣毫不犹豫把自己家原定浇自留地用的三担粪肥,全部卖给队里。在她的带头下,许多社员纷纷将自己家的粪肥卖给了集体。姚根娣的丈夫赵日生是个劳动能手,但关心集体少,自己的小算盘却打得多。这天傍晚,他外出回来把沿路拾的一筐粪肥送到自家的粪坑,发现粪坑已空,以为爱人已按照他的嘱咐,将粪肥浇了自留地,心里十分高兴。姚根娣浇完了稻田回家,她没有马上说出已把粪肥卖给集体,她知道赵日生的脾气,在没有打通他的思想之前,就难免要争吵起来。于是她先说明稻田急需在雨前施肥的情况,又用诱导的方法,举出前村和东村社员将自己家的粪肥卖给集体的例子来启发丈夫,使赵日生对自己的私心感到惭愧,从而认识到应该先公后私,一切为集体着想,只有把集体的生产搞好了,社员的生活才能真正提高。赵日生的思想发生变化之后,不但赞成妻子将粪肥卖给集体,而且还愉快地把刚拾来的一筐粪肥也挑到稻田。他表示自今以后,要全心全意多为集体着想。 当年秦香莲携带儿女英哥、冬妹,千里迢迢到京城找寻丈夫陈世美。谁知陈世美考中状元。招作驸马,贪图富贵,不认妻儿并狠心地派家将韩琪追杀秦香莲母子,想斩草除根。韩琪追到三官堂,了解了真相,仗义放走她母子,自己自刎而死。秦香莲母子逃离皇城后,遇一老者,老者带她们到解元山学习武艺。数年后,香莲母子练成一身好本领,正值西夏进犯边疆,秦香莲改名孔月华,投军杀敌,大获全胜,被封为都督。秦香莲班师回朝途中,路经三官堂,特地下马,带英哥、冬妹祭祀恩人韩琪,并取出韩琪自刎的钢刀,洒酒作誓,定要报仇雪恨。到了京城,秦香莲连夜写好控诉陈世美罪恶的御状,要求王丞相代呈皇帝。王丞相看了控词,心想皇帝不会准本,且两虎相斗必有一伤,于是暗生一计,在陈世美生辰那天去祝寿时,暗示陈世美,孔都督与他有乡亲之谊,劝他前往拜会,指望他们自行和解,共保皇家。陈世美到了都督府,知孔都督就是前妻秦香莲时,既惊且恐,便想告辞。但秦香莲怎肯放过仇人,正对陈世美盘诘之时,太监奉了公主之命,来接陈世美回宫,并出言不逊,秦香莲大怒,撵走了太监,将陈世美扣留。太监奔回宫中,禀告公主,公主哭诉太后,太后责成王丞相将驸马接回宫中。秦香莲扣留陈世美后,随即升堂,亲审他“不孝父母、。停妻再娶、杀妻灭子”三项...... 根据同名舞台剧改编,柳子戏。 明朝万历初年,神宗皇帝年少懵懂,太监张从欺君压臣,独霸朝纲。这年正值曹州发生灾荒,张从竞将赈粮吞入私囊,一时饿殍载道,民怨沸腾。曹州知府孙安,是个刚正廉明、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上本参劾张从罪行。张从素知孙安深得民心,于是采取笼络手段,特调孙安晋京供职,企图以利禄收买,供他驱使。孙安携带妻儿晋京途中,目睹哀鸿遍野,啼饥号寒,又见一民妇跳崖自尽,遗下18张冤状,控诉张从强征她的丈夫、儿子私造皇宫,为了杀人灭口,皇宫修成之日,她的丈夫、儿子和3000民工尽被毒杀。这民妇从县到府,一直告到京城,但大小衙门都拒不受理。民妇有冤莫伸,遂愤而自杀。孙安看后益加愤慨,誓为黎民除害,兼程赶路,抵达京城。孙安岳父黄义德,在朝廷任转本御史,劝孙安明哲保身。孙安不听,连夜写本,上殿参劾张从。小皇帝被张从巧言所惑,驳本不准。张从暗示孙安,应以前程为重,勿负他保荐好意。孙安更加气愤,又上二本,二本不但被驳,反谓孙安陷害老臣,立时摘去乌纱,交刑部问罪。此时张从又假意替孙安求情,但孙安仍不屈不挠,再上三本,并以民妇冤状为证。张从强辩是孙安伪造,挑唆小皇帝治以诬告反坐之罪,将孙安责打四十御棍,轰出金殿,永不许入朝面君。孙安耿耿忠心,换来遍体伤痕,但为民除害的意志更坚,连夜再写奏本,他的妻儿也为他的赤诚所感,均愿生死同命,孙安于是绑妻缚子,抬了棺木上殿,想以死谏感动皇帝。但张从又诬孙安此举是欺君年幼,故意要挟,猎取忠臣之名。小皇帝听信谗言,将孙安全家推出午门问斩。 《姑嫂练武》是上海市嘉定县锡剧团一个小分队演出的戏曲片,同时表现了这个小分队在农村劳动和为农民演出的活动情况。 嫂嫂兰珍从民兵连开会回来,向秀英传达了连长的指示,要他们加强战备观念,随时注意紧急集合,因公社武装部将在这几夜来检查他们民兵的射击技术。秀英自恃有过两次射击优秀成绩,流露了满不在乎的情绪。嫂嫂提醒她练武要从实战出发,不能麻痹。正在这时候,兰珍的爱人张继春从部队来了信,鼓励兰珍和妹妹秀英一手搞好生产,一手练好射击本领,随时准备消灭敢于来犯的敌人。秀英写好了给哥哥的复信,兰珍要秀英将复信中有些观点不够鲜明的语句更改一下,借此启发秀英练武先要练思想,只有思想红了,技术才能过得硬。但秀英没有很好地领会嫂嫂对她的启示。紧急集合检查射击的结果,秀英的成绩落在了嫂嫂的后面,但她以为只是臂力功夫不过硬,仍没有认识到思想上的毛病。正当秀英托起四块青砖练功的时候,嫂嫂为进一步帮助她,拿出一个绣花枕头给秀英练臂力。秀英还以为嫂嫂故意取笑她。谁知接到手里的这只绣花枕头,竟比四块青砖还沉重得多。她随手将枕芯拉出,发现是一只装满黄沙的“百家袋”。这时,兰珍便向秀英说明了这只“百家袋”的来历:原来李兰珍幼年时,父亲被日本鬼子杀害,母亲带她逃往外乡,拿着一只面粉袋沿途乞讨:这只袋子破了缝,缝了补,不知装了多少她母亲的辛酸和仇恨。解放后,兰珍就把这只袋子作为忆苦思甜的传家宝。她响应党和毛主席的号召,参加了民兵,拿起了枪,时刻记着对帝国主义和阶级敌人的深仇大恨。秀英经过这番教育,终于找到了思想上的差距,认识到紧握手中枪,先要思想上有一支枪,决心像嫂嫂一样,带着阶级仇练武,带着敌情观念练武,把自己真正锻炼成思想技术双过硬的好民兵。 该剧是配合1964年全军大比武而作,剧本曾先后在《解放日报》及6d、舞台》期刊上发表,1965年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摄成影片。“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认为“宣传单纯军事观点”受到批判。1976年后,上海文艺出版社《文艺轻骑》期刊重新发表,并附文介绍其受害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