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描写刚从电影学院毕业的学生阿格涅什卡,雄心勃勃,立志拍一部以50年代劳动模范砖瓦工人布尔库特为主角的传记性记录片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为了弄清楚主人公是如何成为劳动模范,后来被控告判罪,而最终又恢复名誉的曲折传奇的一生,阿格涅什卡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资料的搜集,还访问了当时历史发生时的一些关键人物。最后她找到布尔科特的儿子,得知这位曾经被称为大理石人的英雄已经死了。就连公墓的墓碑上都没有留下布尔库特的名字。“在格但斯克造船厂工人骚动期间,布尔库特丧了命。人们再也找不到他的任何痕迹。从此,大理石人就成了一个幽灵。”影片的题材颇为大胆,收场对主人公命运的说明曾遭剪刀伺候。旨在通过一个国家宣传机器制造模范工人的神话,揭露了压制自由的体制对人性的摧残和对纯真百姓的欺骗,用纪录片的风格展现了一个冷酷的现实,让人联想到70年代的状况。本片导致瓦依达多年被禁止拍片,但在数年后仍然拍出了续集(铁人)。 影片根据雅努什·柯扎克(JanuszKorczak)真实经历改编。1939年9月,德军占领华沙后,柯扎克拒绝了德国人的邀请,利用教授和医生的身份,在华沙建立了犹太孤儿院,并使这些孩子接受教育……1942年,随着对犹太人迫害的加剧,柯扎克四处筹集资金养活200个犹太孤儿,并与抵抗组织人员接触,但很快他们遭到盖世太保逮捕。柯扎克拒绝了德国走狗为他弄到的瑞士护照,决意与孩子们在一起,最终他与孩子们一起死在了特雷布林卡毒气室……影片力图把柯扎克塑造成视死如归的基督式人物,描述他把正义和尊严放到比安全和生命更重要的位置。影片结尾处孩子们在乡野自由漫跑的镜头属于美好祝愿,导演也许因为觉得若拍摄他们进入毒气室太残忍了吧。 文卡尔是华沙电视台的编导,由于格丹斯克造船厂正在爆发激烈的罢工事件,因此电视台派他前去采访。当文卡尔乘车来到事发地,却发现已有司机接站,并且后续的接待都很周到。但是,当他见到傲慢的政府官员巴迪后,才发现自己成了资方与当局勾结的牺牲品。后者企图通过媒体混淆视听。而文卡尔的任务是冒充劳方的同情者,混入罢工委员会。违心做了卧底的文卡尔,深入接触了罢工运动领导者托姆楚克,并在调查中发现了其父劳动模范比尔库克的死亡悬案。此外,文卡尔还遇到了并肩作战的情侣,丧父而坚持信仰的旗手,甚至还有临时起意的叛徒,在复杂的心理搏杀中,他的良知与专业精神,使他逐渐对劳方产生了怜悯与同情,然而事情远比预想复杂得多……本片获第34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