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分成三個章節:主要的章節由高達親自飾演導演,正要趕乘飛機,在24小時內把一部電影的菲林交給監製;同時一隊二人流行電子音樂組合,不斷排練歌曲,最後在路上表演;另一邊廂,愚笨的大肥佬捲入一宗事件,被神秘女人密切監視,最後更被拘捕。三段故事看似毫無關連,實際是高達以電影來討論電影製作和藝術創作的重要。片名看似帶有弦外之音,就像高達暗示,假如監製或其他人要干擾導演的藝術創作,就索性我行我素,忠於自己的道路好了。這大概亦示範了高達如何純熟地運用電影媒體來做評論。Afilminthreechapters:Godardplaysthedirectorinthemainchapter,rushingtocatchaplanetopassthenegativestohisproducerwithin24hours;anelectronicduokeepsrehearsingfortheirroadshow;aclumsyfatmangetsinvolvedinanincident,andisarrestedafterbeingwatchedbyamysteriouswoman.Seeminglyunrelatedevents,Godardisdiscussingtheimportanceoffilmproducerandartisticcreativity.Godardismakingthestatementthatifaproduceroranyoneinterfereswithcreativity,itisbetterfortheartisttogoone’sownway.AshowpieceofhowGodardusesthefilmmediaashiscriticalessay. 这部影片被形容为一部“三个乐章的交响乐”,片中集合了几位有着不同国家、种族背景的角色。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一艘地中海豪华邮轮上,游轮行经六处著名的欧洲神话故事遗址,其中包括埃及、巴勒斯坦、希腊、敖德萨、那不勒斯、巴塞罗那。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说着不同语言的乘客在这里相遇。主要角色包括一位来自莫斯科警察局的探长,一名出身背景不详、由孙女陪同的老战犯,一名上了年纪的法国警察,一位巴勒斯坦大使,一位前联合国女官员,一名间谍,以及法国哲学家阿兰·巴丢和美国“朋克教母”帕蒂·史密斯。 这是一座死寂冰冷的未来都市,一座无爱无情的“死城”。一切都必须遵循一台名为“阿尔法60”超级计算机统治下的“逻辑”,若有违反者,都会被枪决。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表情木讷,生活思维受到严格的控制,丧失了一切人性本该拥有的喜怒哀乐。来自另外世界的密探雷米·柯雄(埃迪·康斯坦丁 Eddie Constantine饰)开始了对阿尔法城的探索,他的主要目的就是将这座城市的设计者万布翰博士(霍华德·沃侬 Howard Vernon饰)带回自己的世界。在探访的过程中,他结识了万布翰博士的女儿娜达莎(安娜·卡里娜 Anna Karina饰),两人相爱了。然而娜达莎仍然没有能够完全摆脱“阿尔伐60”的控制,约翰也被逮捕了,判为死刑。 美艳性感的脱衣舞娘安吉拉(安娜·卡里娜AnnaKarina饰)与男友埃米尔(让-克劳德·布里亚利Jean-ClaudeBrialy饰)同居很久。安吉拉非常想要一个孩子与埃米尔长相厮守,可埃米尔非常享受二人世界的自由,不想结婚更不用说生儿育女,争吵在所难免。在屡次遭到埃米尔的拒绝后,安吉拉一气之下找到了埃米尔的好友阿尔弗雷德(让-保罗·贝尔蒙多JeanPaulBelmondo饰)并与之发生了关系。由法国新浪潮奠基者之一让-吕克·戈达尔执导编剧的彩色宽银幕电影《女人就是女人》,是他向好莱坞音乐歌舞片的致敬之作。影片颠覆传统歌舞片模式,是一部“新现实主义歌舞片”。本片荣获1961年第1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最佳女演员和特别奖两项殊荣,并入围金熊奖。 本片和特吕弗的《四百击》同被誉为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开山之作。身无分文的街头混混米歇尔(让-保罗•贝尔蒙多)从马赛偷了一辆小汽车,驶往巴黎的路上,他因超速行驶被警察逮住,为了脱身,他开枪打死一名警察,来到巴黎后,他躲进当记者的女友帕特丽夏(JeanSeberg)处(躲避警方的通缉之外,他还想方设法讨回一笔卖车赚来的钱)。帕特丽夏去报社时,遇到警长,对方要她一有米歇尔的消息就打电话相告。对米歇尔,帕特丽夏心态复杂,一面深深为他对一切都无所谓的劲儿着迷,一面却嫌弃他太吊儿郎当。 你还记得我们与内心交流的方式吗?梦境是最常见的方式……我们一直思索如此鲜艳的色彩如何能在黑暗中孕育而生,微弱而温和的话语在梦境中响起,讲述着一些重要的、惊奇的、深刻的真理。影像与话语,就像暴雨夜中噩梦。在西方的眼下,天堂失落,战争就在此地…… 1968年,电影导演让·吕克-戈达尔已经获得了太多的成功。这一年,电影界前辈、法国电影资料馆馆长亨利·郎格洛瓦提出了整个电影史应该以"戈达尔前"与"戈达尔后"两个概念来划分的论点。在他看来,38岁的哥达尔结束了一个时代也开创了一个时代。著名作家路易·阿拉贡早在1965年就已经说过:"今天的艺术就是戈达尔。"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也宣称:"在戈达尔的影片里,学问太多了。"其实,除了处女作《筋疲力尽》获得1960年西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狂人比挨洛》获得1965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青年评论奖、《中国姑娘》获得1967年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外,戈达尔导演的其他几十部影片,并没有给他带来很好的声誉,大多数观众看戈达尔的电影,不是不知所措,就是焦躁不安。或许,戈达尔生来就是电影的敌人。在1967年拍摄的《周末》里,他让动作停止--两个倒垃圾的人直接对着一部摄象机谈话,长达7分钟之久。在这部影片的开头部分,一个仅仅穿着乳罩和短裤的女人,坐在半明半暗的一张桌子上,直接对着一部推近拉远的摄象机说话,详细的叙述她参加的一次狂欢。这个段落也持续了好几分钟。思想激进的戈达尔,用这种方式与好莱坞抗衡。因为在他看来,好莱坞电影流畅的剪辑和快速的节奏,是为了迎合观众,进而麻痹观众,使他们沉湎在白日梦中,甘心情愿的忍受资产阶级的剥削。他甚至认为,电影本身就是资产阶级的,要反抗资产阶级,就需要把电影的传统全部粉碎。这样不象电影的电影,才使值得拍摄的好电影。 费迪南德(让-保罗·贝尔蒙多JeanPaulBelmondo饰)经受着一段糟糕的婚姻,又不幸被公司开除。他在一个无趣的聚会上遇见前女友玛丽安娜(安娜·卡里娜AnnaKarina饰),重燃旧情。厌烦一切的他决定抛妻弃子同她一起逃离。他跟着玛丽安娜去了她的公寓,发现一具尸体,接着很快发现她正在被黑帮追杀。在相处期间,玛丽安娜给费迪南德取了个昵称:皮埃罗。他们开车奔向南方,一路上疯狂抢杀。当他们到了法国,两人关系开始紧张。皮埃罗不再读书、思考、写日记,玛丽安娜也厌倦了这种生活,坚持要回城里。他们在一个夜店里遇到黑帮,混乱中两人失散了。皮埃罗疯狂寻找玛丽安娜,两人最终重聚。玛丽安娜利用皮埃罗得到一箱钱,之后逃走去找自己真正的男友——之前她多次提到的哥哥。皮埃罗开枪打死玛丽安娜和她的男友,将自己的脸涂成蓝色,身上绑上炸药。最后一秒,他后悔了,试图摁灭导火索,但是失败了,炸药砰地一声爆炸了。本片获得1965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 13短片合集。普优的获得最多笑场,一个流氓知识老头奚落着所有邻国,匈牙利、美国和吉普赛,世界上三大强盗;戈达尔继续着《我们的音乐》讨论shot与shoot以及图片欺骗性;萨拉热窝生长的Aida Begic以士兵肖像嵌入当下城市街景;最感动的是结尾一部,塞族孩子将点球踢飞,跑到穆族墓区寻找。 影片讲述了女主人公娜娜(安娜·卡里娜AnnaKarina饰)如何从一名普通售货员走上卖淫道路的悲情一生。娜娜厌倦了售货员的生活,想要成为一名演员,可命运却让她陷入了出卖肉体的色情深渊。她越是深入生命的深刻意义,越是怀疑生活的本来面目。命运辗转,就在她终于遇见她的爱人时,命运又再一次跟她开了场玩笑,死在了皮条客的枪下。看似凌乱毫无关联的章节,充满哲理如呓语般的台词,为了“拯救灵魂而出卖肉体”么?影片抛掷给我们的又岂止是这一个问题。 影片讲述巴黎有一群不羁青年如何投身革命,让.皮埃尔.利奥出演一位理想主义愤青,邂逅了一位受爱戴的流行女星,通过他们的爱情故事,展现了60年代巴黎浪漫的“青春实验”。影片有一个简单的故事,描述记者保罗访问刚出道的摇滚女歌手马德莱娜,趁机对她展开追求。过程之中出现了十多段断断续续互相交错的纪录片段,讨论到政治、性、喜剧、乡愁等诸多话题,等于对戈达尔所谓的“马克思与可口可乐下成长的孩子”作一总体剖析。 保罗(米歇尔·皮寇利 Michel Piccoli 饰)与卡米尔(碧姬·芭铎 Brigitte Bardot 饰)是一对幸福的夫妻,保罗剧作家的工作也足以保证他们的衣食无忧。一次,制片人普罗可修(杰克·帕兰斯 Jack Palance 饰)邀请这对夫妻参加一个会谈,在会谈之中,面对着滔滔不绝的丈夫,卡米尔的心中第一次浮现出了一种名为“轻蔑”的可怕情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感非但没有减弱,反而越来越强烈,强烈到她已经无法再像以前那样的对丈夫施以深刻的爱意。同时,英俊帅气的普罗可修吸引了卡米尔的注意,两人越走越近。当奸情败露后,保罗大发雷霆,可卡米尔和普罗可修却毫不在意的驾驶着豪车扬长而去,哪知道,悲剧性的命运正在前方等待着他们。 愤怒、嫉妒、暴食、好色、懒惰、虚荣、小气,这七宗罪历来被很多国家电影人搬上银幕,最新的也许是那个美国版本,而最经典的,可能就是这部1962年的集锦片了。当时,法国新浪潮的旗帜刚刚举起,很多新晋导演还没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实力,这样一部集合众多人才的短片集锦无疑是向观众、也是向制片人展示自己的最好机会。每个故事都紧扣主题,或者夸张或者讽刺或者幽默或者绝望,七个简单的名词,使影片先有了一半的戏剧性,接下来就要看导演的风格、兴趣和功力了。大概是出于商业目的,影片中大部分都是喜剧性的小故事,最夸张的莫过于由欧洲现代戏剧大师尤内斯库编剧、协助导演的“愤怒”故事,各种夸张笑话都集合在这部导演明星荟萃的超级大拼盘里。 费迪南德(让-保罗·贝尔蒙多 Jean Paul Belmondo 饰)经受着一段糟糕的婚姻,又不幸被公司开除。他在一个无趣的聚会上遇见前女友玛丽安娜(安娜·卡里娜 Anna Karina 饰),重燃旧情。厌烦一切的他决定抛妻弃子同她一起逃离。他跟着玛丽安娜去了她的公寓 ,发现一具尸体,接着很快发现她正在被黑帮追杀。在相处期间,玛丽安娜给费迪南德取了个昵称:皮埃罗。他们开车奔向南方,一路上疯狂抢杀。当他们到了法国,两人关系开始紧张。皮埃罗不再读书、思考、写日记,玛丽安娜也厌倦了这种生活,坚持要回城里。他们在一个夜店里遇到黑帮,混乱中两人失散了。皮埃罗疯狂寻找玛丽安娜,两人最终重聚。玛丽安娜利用皮埃罗得到一箱钱,之后逃走去找自己真正的男友——之前她多次提到的哥哥。皮埃罗开枪打死玛丽安娜和她的男友,将自己的脸涂成蓝色,身上绑上炸药。最后一秒,他后悔了,试图摁灭导火索,但是失败了,炸药砰地一声爆炸了。 本片获得1965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